范周 | 立足文化自信,AI赋能文产
今日看点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AI开始向文化领域渗透,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产品附加值提升、催生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业态起到了重要作用。11月12日,2020年“创意昆明”系列主题活动发布会在昆明举行,范周教授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论坛进行线上主旨演讲,现将发言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AI渗透各个领域
不知不觉,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出行前智能地图自动规划合适路线,有问题小度为你寻求最好方案,机器人教师和VR虚拟教师正在出现,VR眼镜带我们穿越到几千年前。
年初的疫情影响了所有人的生活,医护人员战斗在一线,5G测温巡逻机器人、全能消毒机器人全部 “上岗”,导诊消毒、数据监测、初步问诊,各显神通。阿里巴巴团队用五天时间紧急推出了智能疫情机器人,能够完成在线咨询、网络问诊、重点群体关怀等任务,为疫情防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人类近代发展史上,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从“机械时代”到“电力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每一次革命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人类社会从信息化时代步入智能化时代,从最初的语音助手、无人驾驶,到现在的虚拟主播、VR/AR的多元应用,AI作为一种元素渗透到生活家居、城市建设、政府治理、文化创新各个领域。
美国一直领跑世界AI研究,不管是国家部门还是各类企业,都部署了城市监测、智慧教育、认知科学等方面的各类计划。硅谷知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站在新的高度,力图将大脑与互联网相连,构建“全球超级大脑”,目前已经发布了第二代“脑机接口”产品。
中国的AI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涵盖家居、交通、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各个行业,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迎来新机遇。尤其是疫情期间,线上协同办公与线上智慧教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2月新春复工期间,中国有超过1800万家企业采用线上远程办公模式,共计超过3亿人使用在线办公应用。
同时,我国政府也在战略、规划与政策中多次提及AI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而后,“十三五”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人工智能”,其各类行动方案、发展规划层出不穷,据新华三集团统计,从2017年3月到2019年6月,我国政府共出台了十项直接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其他行业的政策中也大量涉及人工智能的部分。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更是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未来发展动向以此可窥。
AI与文化产业相遇
美国学者麦克高希在其《世界文明史: 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一书中以“文化技术”为参考值界定世界文明史。自2016年开始,AI开始向文化领域渗透,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产品附加值提升、催生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业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AI推动传统的文化产业领域转型升级,影响内容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方方面面。从电影产业来看,基于大数据画像制作电影、通过算法推荐机制投放营销市场等已经逐渐成为日常,图像和视频生成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可以实现逼真的“替身演出”,“数字化复活”已故演员。从音乐产业来看,人工智能已经参与到歌曲创作与生成的各个环节,谷歌在2019年创作了一个谷歌涂鸦来庆祝著名音乐家巴赫的333岁生日,这个涂鸦分析了巴赫的306首原始音乐作品,然后让用户通过机器学习来创作自己的音乐,实现了“人人都是音乐家”的梦想。同时“云”赋能各类产业,“云展览”“云演艺”“云旅游”层出不穷,腾讯开发的“一部手机游云南”,游客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VR、全景直播等平台功能了解景点情况,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
其次,AI直接催生新兴文化业态,满足多元化、分众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虚拟偶像洛天依,由全息影像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合成,微博有469万粉丝,B站有210.4万粉丝,全息演唱会一票难求。2020年5月1日,洛天依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带货之旅,在线观看人数一度高达270万,近200万人打赏互动,实现演唱会、唱片售卖、广告代言、衍生产品开发等粉丝经济产业链的全覆盖。此外,直播带货、知识付费、短视频、电子商务、新零售等各类新业态层出不穷,大众的消费习惯由此改变,沉浸式、体验式成为日常,沉浸式演艺在旅游演艺中脱颖而出。《2020年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全球沉浸产业总产值达51.9亿美元,其中,中国沉浸产业总产值达48.2亿人民币。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未来
从1月3日的国常会,到3月4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新基建”被提了5次。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就“新基建”概念和内涵作出正式解释,5G和人工智能均位列核心领域。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新基建并不只是拉动产值增长的几个点,而是作为一种科技赋能的元素,开启文化产业发展新时代的大门。
第一,新基建和5G带来文化产品、服务与业态的变革。“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山峰在诗情画意的云雾中晕染开来,形成一脉犹如龙骨的奇峰……北京服贸会上,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山水画《鹊华秋色》通过3块200英寸的LED大屏幕“活”起来,人和物呈现出立体的效果,观众浸入其中,感受5G阅读的临场感与逼真性。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每一种媒介形式都会给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各个细分门类将以数字化为基础,带动产业链的重构与颠覆。
第二,新基建和5G促使存量向增量转化。一方面,新基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升级改善条件,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小微文化企业数量占文化企业总数80%以上,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造价高、收益慢,新基建中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构筑起“准公共物品”形态的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新基建和5G技术以及正在建设的文化大数据将会助力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化,更多的文化遗产、工业遗存朝着创意、多元的方向拓展,促使存量变增量,资源变产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而且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全球产业展望2025》报告显示,到2025年,全球将产生1800万万亿字节的数据。其中,版权保护尤为重要,当微软小冰创作的诗集与诗人的水平比肩,腾讯梦幻写手写作的新闻被大众广泛接受,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版权到底应该归属给谁?人类通过智能软件生成的诗歌算不算合理使用?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每个人手机上都有很多APP,下载APP就要授予网络、位置、媒体等多种权限,大半隐私都在云端共享,我们要让最新的科技对此构成保护,通过构建不同的区块联盟链对不同行业不同门类的版权加以保护,通过数据中台对用户信息、交易数据加以存储和标记,筑牢完整的数据保护体系。
同时要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一方面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支持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领域内的优势互补、合作创新,另一方面重点通过教育规划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都属于新兴产业,“懂技术又懂文化”的人才短缺问题将会成为制约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做好人才的梯次培育方案,明晰本硕博、跨学科等不同的培养方向,并建立配合人工智能发展的教育实验室,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让人工智能的动力精准投放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储能。中央音乐学院整合自身音乐资源,联合国内外顶尖人工智能专家,推动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学科建设,目前已完成首届音乐人工智能博士招生。
文化自信是发展的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虽然AI作为一种元素和手段推动各个行业的变革,但“内容为王”的铁律不会改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要让文化成为引领科技向善的抓手,让人工智能朝着可知、可控、可用、可靠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文化与科技,或许在山脚分手,但终将在山顶重逢!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 · 推荐